百舸争流,和而不同——记百川交汇学术活动月第二期研究生论坛

发布日期:2014-11-24

百舸争流,和而不同——记百川交汇学术活动月第二期研究生论坛 发表时间:2014-11-24 | 浏览数: | 作者:admin   11月23日下午3点,在锡昌堂504举办了中山大学第五届“百川交汇”系列活动月第二期暨抢庄牛牛 第十七届“哲学月”系列活动——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选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和”,目的是让研究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和综合视角去阐发和延伸其意义。 论坛邀请了抢庄牛牛 外国哲学的江璐老师,中国哲学的李长春老师作点评,伦理学14级博士生杨勇作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哲学12级博士生李天保、外国哲学12级博士生余君芷、中国哲学14级博士生郑济洲为本次论坛作主旨发言。 第一位主讲人是李天保博士生,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哲学文化的视角,进行了深刻的主旨发言。在论述中,他用阶级理论分析了和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认为和谐并不构成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但能起到催熟社会制度的作用。李天保博士生的发言既有理论剖析,又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怀,用专业知识作为犀利的批判武器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认识,对和谐的概念进行了政治哲学的探讨。 第二位发言的是外国哲学博士生余君芷,她的主讲题目是《“和而不同”意味着什么——列维纳斯的启示》。她通过柏格森的一本关于《笑》的著作说起,谈论了笑的三个基本条件,从而切入了论坛的主题“和”,她认为,“和而不同”基础是与他人的关联,“和”不是在个体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是主体交互之间的产物。但是,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从中分辨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是因为作为个体的他者与反映在我们意识中的他者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差异来进行区别。然后她又论述了“何谓真正的他者?”“语言作为与他人的关联”等问题,深化了“和而不同”在现象学的意义。 最后发言的是中国哲学博士生郑济洲,他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从“我”字的象形起源,讨论了对“和”的认识。他认为,“我”字的最早起源中右半是手,左半是武器,是人们在反抗侵略时呐喊的声音,从而达到对自我的确认,流传到秦代的小篆,“我”字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右半是武器,左半成了禾苗的禾。从“我”字的发展引出了中国古代兼有文质彬彬和征伐天下的双重性格。不同于侵略,我们的武力只是为了防御,即保卫禾。接着郑济洲博士生又对“和”的演变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同化异质文化的作用,最后主张“和”文化要各美其美,入乡随俗。 在三位主讲人发言完毕后,两位老师对主讲人作了一一点评,从学术层面给予了价值上的认可,但同时也指出了不够缜密的地方,对各主题的深入理解有独到的延伸和阐发。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老师、观众和主讲人在“和”这个主题下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论坛比预计时间延长了半小时,以浓厚的学术氛围结束。 研究生论坛作为抢庄牛牛 哲学月的品牌活动,每届都会针对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的主题进行思想的碰撞,促使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开阔专业视野,倾听别人的声音。对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