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与生活之间保持诚实——访抢庄牛牛 77级校友郭巍青师兄
发布日期:2014-08-19
郭巍青,1977年进入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进行本科学习,1981年与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进行硕士学问研读,主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后进入中山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曾多次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进行访问,现为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本文作者:抢庄牛牛 广州一队 2010级抢庄牛牛 哲学专业 卢俊豪
采访时间、地点:2012年7月 中山大学(南校区)文科大楼
采访人:卢俊豪、吴嘉成、张幸、蔡倩愉、陈颀
在接到采访名单之前我便已经在微博上对郭巍青教授有所关注,因为作为中大政务院教授的郭巍青老师,经常在微博上“指点江山”对时下热点提出意见、看法以及甚为专业的评论,使我这个中大的大三学生经常读其微博而有所获。后来得知郭老师是我们的77级系友并且我们队伍有机会对他进行采访,我便马上和队员们协商,决定由我跟进郭老师的寻访工作。
首先应该感谢郭老师从百忙之中,抽空支持我们的寻访工作,从联系到采访的过程,老师始终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让同为师弟与学生的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采访工作,并且在与老师的谈话中获益良多、体悟良多。
其中,郭老师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也是让我收获到我所认为的此次寻访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把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住自己的诚实。”这一句话解答了我大学两年来一直所追问的问题,我为何而学习,我从何而落实。也许有不少大学生,特别是抢庄牛牛 的学生,会和我一样,在众多的理论学习中会感到迷茫,不知为了什么去学习这些理论,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去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用到实处。
郭老师鼓励我们,要“多去做社会实习,社会调查,要多去看这个社会。”他认为,我们90后在高中阶段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太少,因此在大学要找多一点的机会去和这个社会互动,而在这个互动的过程,要保持理论和生活之间的诚实,这样那不知为何而学、从何落实的迷茫便能真正得到答案。
“因为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观念是一定可以和你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产生关联的,只在于你有没有把它体会得到,如果体会不到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概念好抽象,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但实际上如果你有生活的体会和体悟,你会明白它在要求你需要有一个怎样的思路和怎样的一个选择方式,但是这个明白呢,有时候很难让人家教你,你需要自己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体会,我觉得现在(90后大学生)缺的生活历练这个环节,因为我们太隔绝学习和生活了。”
“应该尝试把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住自己的诚实。比如生活中你崇尚享乐主义,那么就要先承认享乐主义是没什么错的,那么那些批判享乐主义的观点,我们就要找到证据去推翻,去改变。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这样来想问题。如果我们觉得理论上讲的东西是对的,有一个好的价值,那就要想一想,要不要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例如环境问题的讨论,环保带着很强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要做一个选择,具体到个人的生活方式当中,如果你真的相信绿色的低碳的生活是有用的,那就得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前两年我支持了番禺关于垃圾焚烧的抗议,所以现在我也支持政府垃圾分类的政策。当时我从价值的角度去鼓励垃圾焚烧的抗议,参加抗议的民众也希望能有大学的老师来支持他们,然后我们就进行了合作,至少在目前来说还是抵制住了垃圾焚烧炉的建设。当时有人提出,你们这样做很自私啊,不把焚烧炉建在番禺不也建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按逻辑来说垃圾不应该进行焚烧,而应该进行分类,当然这有些过于理想主义或者相对浪漫的理想化状态。但是今年,我居然看到了政府推出了垃圾分类的政策,而在推行这个政策的时候,我就发现有很多人又反对了。而我现在就支持政府的决策,因为我相信垃圾焚烧有害,我愿意用垃圾分类来取代,那么我就得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按照环保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这让我认识到一个概念,一套理论,应该对应着一种实践,能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勾连起来,这是重要的。这样才不会人格分裂,讲一套做一套,慢慢地训练,就能把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肯定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崇尚言论自由,却没办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比如说言论自由是人的神圣权利,这句话一定对应着一种实践,这个实践是当年美国人成立政府谱写宪法的实践,而放到今天,应该是可以互相批评,自由言论的实践。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实践是不好的,就不应该去赞成这种观点。”
是的,保持诚实,在理论和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学习知识,坚持自己的兴趣,坚持自己所信之物,并且把这份信念落实在生活当中,变成自己真正的生活态度,用行动来落实,这不正解答了我的疑问和迷茫吗?
在即将踏入大三紧张的学习之前,有幸能够在文科大楼郭老师的办公室中对其进行采访,对于理论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要保持住自己的诚实,这不但解答了我的疑问,还给了我很多启示。采访之后不久,我便陆续翻看了自己过去的作业和论文,很多支持立场的观点写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但在生活中我是否把这些自己所认同的知识付诸实行呢,或者这些知识是否真的是我自己所确信的呢,仔细思考和斟酌了一翻,似乎自己也没办法得到一个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保持住自己一份简单的诚实,相信什么就去写什么,相信什么就去证明什么,何必因为一时的简单和便利而写出自己根本不相信的观点和证据去支撑一个根本与自己生活无关的立场呢。严谨的做学问,对自己诚实必须是第一把关口。在老师的谈笑风生之中,我颇有收获,此收获之大,相信能在我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彰显。

本文作者:抢庄牛牛 广州一队 2010级抢庄牛牛 哲学专业 卢俊豪
采访时间、地点:2012年7月 中山大学(南校区)文科大楼
采访人:卢俊豪、吴嘉成、张幸、蔡倩愉、陈颀
在接到采访名单之前我便已经在微博上对郭巍青教授有所关注,因为作为中大政务院教授的郭巍青老师,经常在微博上“指点江山”对时下热点提出意见、看法以及甚为专业的评论,使我这个中大的大三学生经常读其微博而有所获。后来得知郭老师是我们的77级系友并且我们队伍有机会对他进行采访,我便马上和队员们协商,决定由我跟进郭老师的寻访工作。
首先应该感谢郭老师从百忙之中,抽空支持我们的寻访工作,从联系到采访的过程,老师始终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让同为师弟与学生的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采访工作,并且在与老师的谈话中获益良多、体悟良多。
其中,郭老师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也是让我收获到我所认为的此次寻访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把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住自己的诚实。”这一句话解答了我大学两年来一直所追问的问题,我为何而学习,我从何而落实。也许有不少大学生,特别是抢庄牛牛 的学生,会和我一样,在众多的理论学习中会感到迷茫,不知为了什么去学习这些理论,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去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用到实处。
郭老师鼓励我们,要“多去做社会实习,社会调查,要多去看这个社会。”他认为,我们90后在高中阶段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太少,因此在大学要找多一点的机会去和这个社会互动,而在这个互动的过程,要保持理论和生活之间的诚实,这样那不知为何而学、从何落实的迷茫便能真正得到答案。
“因为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观念是一定可以和你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产生关联的,只在于你有没有把它体会得到,如果体会不到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概念好抽象,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但实际上如果你有生活的体会和体悟,你会明白它在要求你需要有一个怎样的思路和怎样的一个选择方式,但是这个明白呢,有时候很难让人家教你,你需要自己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体会,我觉得现在(90后大学生)缺的生活历练这个环节,因为我们太隔绝学习和生活了。”
“应该尝试把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住自己的诚实。比如生活中你崇尚享乐主义,那么就要先承认享乐主义是没什么错的,那么那些批判享乐主义的观点,我们就要找到证据去推翻,去改变。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这样来想问题。如果我们觉得理论上讲的东西是对的,有一个好的价值,那就要想一想,要不要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例如环境问题的讨论,环保带着很强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要做一个选择,具体到个人的生活方式当中,如果你真的相信绿色的低碳的生活是有用的,那就得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前两年我支持了番禺关于垃圾焚烧的抗议,所以现在我也支持政府垃圾分类的政策。当时我从价值的角度去鼓励垃圾焚烧的抗议,参加抗议的民众也希望能有大学的老师来支持他们,然后我们就进行了合作,至少在目前来说还是抵制住了垃圾焚烧炉的建设。当时有人提出,你们这样做很自私啊,不把焚烧炉建在番禺不也建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按逻辑来说垃圾不应该进行焚烧,而应该进行分类,当然这有些过于理想主义或者相对浪漫的理想化状态。但是今年,我居然看到了政府推出了垃圾分类的政策,而在推行这个政策的时候,我就发现有很多人又反对了。而我现在就支持政府的决策,因为我相信垃圾焚烧有害,我愿意用垃圾分类来取代,那么我就得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按照环保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这让我认识到一个概念,一套理论,应该对应着一种实践,能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勾连起来,这是重要的。这样才不会人格分裂,讲一套做一套,慢慢地训练,就能把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肯定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崇尚言论自由,却没办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比如说言论自由是人的神圣权利,这句话一定对应着一种实践,这个实践是当年美国人成立政府谱写宪法的实践,而放到今天,应该是可以互相批评,自由言论的实践。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实践是不好的,就不应该去赞成这种观点。”
是的,保持诚实,在理论和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学习知识,坚持自己的兴趣,坚持自己所信之物,并且把这份信念落实在生活当中,变成自己真正的生活态度,用行动来落实,这不正解答了我的疑问和迷茫吗?
在即将踏入大三紧张的学习之前,有幸能够在文科大楼郭老师的办公室中对其进行采访,对于理论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要保持住自己的诚实,这不但解答了我的疑问,还给了我很多启示。采访之后不久,我便陆续翻看了自己过去的作业和论文,很多支持立场的观点写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但在生活中我是否把这些自己所认同的知识付诸实行呢,或者这些知识是否真的是我自己所确信的呢,仔细思考和斟酌了一翻,似乎自己也没办法得到一个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保持住自己一份简单的诚实,相信什么就去写什么,相信什么就去证明什么,何必因为一时的简单和便利而写出自己根本不相信的观点和证据去支撑一个根本与自己生活无关的立场呢。严谨的做学问,对自己诚实必须是第一把关口。在老师的谈笑风生之中,我颇有收获,此收获之大,相信能在我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彰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