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嚣中的自我之声——访77级抢庄牛牛 艾特莎
发布日期:2014-08-19
被访校友姓名:艾特莎
入校时间:1977年
毕业时间:1981年
就读院系专业:抢庄牛牛 ,
工作单位: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
职务:副主任
艾特莎,1977级中大抢庄牛牛 学生,1958年11月15日生,籍贯湖北。198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 1982年3月在广东省政协工作至今,现任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在入读中大之前她曾在茂名度过她的中学生涯,高中毕业后也在那的一间知青农场下乡劳动。
稿件已经由艾特莎师姐确认。
作者姓名:吴嘉成
所属队伍:抢庄牛牛 广州一队
入学年份:2011
院系专业:抢庄牛牛
采访时间:2012.8.29
地点:省政协大楼办公室
采访人:吴嘉成、卢俊豪、蔡倩愉
采访师姐的历程可谓几经波折。由于工作原因,她总是要马不停蹄地出差,从7月20日左右第一次联系她,到8月底第四次联系她,我们总算有机会见她了。她说本来初次接触的时候就十分想和我们聊,但忙碌的工作使她几乎想放弃了,但看到我们如此热情大受感动,硬是挤了一个上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何尝不是很受鼓舞?当看到师姐走出政协大楼,在马路对面热情地向我们挥手;当带我们走进大楼时,她跟向她敬礼的保安打招呼;当她之后又把我们安排在沙发上坐,自己却拉来一把硬木椅。
坐下不久,师姐便拿出几本相册给我们看。一张张黑白的照片锁住了岁月,它静静流动在照片里人物的一颦一笑。它还在背景里校门上大字的纹理里,在那时候的小礼堂的窗里,也在撒在惺亭周边草地上的阳光里。30年过去,坐在我们面前的师姐和在照片里的那位女学生一样给我们一种安静柔和的感觉。音容虽变,但我想,岁月雕琢的更多的是她的心。
“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太多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
我们都知道77级这群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走过动乱,看到希望。在动乱时,她们连看革命小说也是会被禁止的,因为在大家都轰轰烈烈闹革命,搞生产的时候,看书走的是“白专”道路。但艾师姐对阅读和学习的热爱并没停止。从第一本小说《欧阳海之歌》,到《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一千零一夜》等,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所能触及的书籍。也许是因为长期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看书,师姐在很小的时候就近视了。而当学校停课,学生要去知青农场劳作时,幸好有一位老师仍在帮助她们。即使在那个年代,那位教数学的班主任还是十分欣赏艾师姐和其他热爱学习的同学。有一次这位老师找到师姐和其他几个同学,偷偷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很想学数学。如果是的话,就在晚上某个点数偷偷到他房间去,他给他们上课。就是因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艾师姐也继续坚持阅读与学习。所以最后在希望来临时,师姐才抓住了这束光,在高中的高考补习班的帮助下,挤过格外拥挤的高考大桥,进入到了康乐园。
勤奋与拼搏俨然是师姐的一种习惯,哪怕进入了大学也没有改变。学校早上的大喇叭好像是6点响,但那时师姐已经起床半个小时了。每天起床以后,她就拿着饭盒下楼。因为那时候买早餐要排很长的队,她又不想浪费时间,所以她每次都是把饭盒放在食堂的桌上,然后去足球场跑大概五、六百米。跑完就开始读英语。到差不多开饭了,就去打饭回宿舍。之后她开始背唐诗,背完了就去上课。后来因为常常挤不进图书馆,她干脆去系里的资料阅览室学习。但那个地方位置也有限,也要排队占位的,不过,久而久之她变成了那里的常客,在阅览室那个位置度过了4年。当然师姐也参加了许多活动,体验到了丰富的大学生活。她和同学每天下午下午的4点半钟以后进行体育锻炼,如羽毛球或开始风靡全国的排球。另外,师姐还记得当时她们还排练了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歌舞参加了学校纪念伟人的活动。
“反正觉得时间非常的宝贵,每天都觉得不够用,每天都有很多很多新的东西等着你。”师姐如是说,饱含了对曾经失去安静学习与生活的环境的遗憾。
“学哲学的人心里自有一方净土”
当我们谈到学哲学的收益与哲学人的特质的时候,师姐感触良多。她说哲学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它反而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曾经仰视着它,把它看得很神秘,深不可测。这样其实是不对的。生活中的哲学是所有人都会接触到的,但人有无意识去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哲学可以让我们具有批判的精神,明辨是非,不容易被世俗的东西所左右,所以她感觉我们学哲学的人在心灵上有一方净土。说到这,师姐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身边的一些例子告诫我们坚守自己内心净土的重要性。现代社会非常多元和复杂,也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极需一方净土让我们可以安放心灵。这片心灵净土使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物欲,不让自己受社会上一些污浊东西的左右。现在有很多官员,他们其实原本都是能力很强、政绩很好的,但最后就是因为抵御不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而堕落。这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像在港澳台部门工作的人,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港商台商,就需要格外小心守住自己的底线。
我们几个无疑很同意师姐的观点,但要在这污浊的氛围中不受污染且有所成就,必须得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忍受孤独的足够强大的灵魂。说到这,不由自主地更加钦佩艾师姐内心的坚定了,永远那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底线。
“大学需要人文环境的积淀,这是不可替代的。”
毕业三十年,师姐对母校的感情反而随着年月增加。当我们请师姐对学校的建设提建议时,师姐觉得学校应该有序以及安静点,不要有太多的商业味道。她记得曾经有一个时期,中大校园里有很多很多的摊贩,到处都是闹哄哄的。有次她带女儿逛校园,她女儿说怎么妈妈读书的地方那么多摆摊的和满地都是垃圾,好像垃圾场。不过现在好多了,摊贩和垃圾没有了,但是就多了好多高楼大厦。她怀念在康乐园的那些人与岁月,也怀念那的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教学楼,还有图书馆外的那片杜鹃林,春天的时候,白的粉的红的花儿开得轰轰烈烈,还有竹林、小礼堂、惺亭、大草坪、以及草坪两旁的大榕树。在这样的校园里,你会感觉到先哲的魂存在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你漫步在校园里,你的心灵都会得到洗礼。“一个大学需要人文环境的积淀,这是不可替代的。”没错,一个学校要是过于商业化和现代化,未免差了点这样的味道。和艾师姐一样从那样的康乐园走出来的人,都沾有了这样一种沉稳、安静的特质。这,也许就是大学育人的一大表现。
从曾经尘嚣四起的年代,到现在越发浮躁的社会,艾特莎师姐始终遵从自己内心真挚的声音的指引,向着自己的方向,不紧不慢地走过三十余年。她谦虚地说自己没多大成就,但无愧于中大与抢庄牛牛 。但在我们看来,这便是最可贵的成就:于浮嚣中坚持自我,随心而动又不逾矩。

入校时间:1977年
毕业时间:1981年
就读院系专业:抢庄牛牛 ,
工作单位: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
职务:副主任
艾特莎,1977级中大抢庄牛牛 学生,1958年11月15日生,籍贯湖北。198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 1982年3月在广东省政协工作至今,现任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在入读中大之前她曾在茂名度过她的中学生涯,高中毕业后也在那的一间知青农场下乡劳动。
稿件已经由艾特莎师姐确认。
作者姓名:吴嘉成
所属队伍:抢庄牛牛 广州一队
入学年份:2011
院系专业:抢庄牛牛
采访时间:2012.8.29
地点:省政协大楼办公室
采访人:吴嘉成、卢俊豪、蔡倩愉
采访师姐的历程可谓几经波折。由于工作原因,她总是要马不停蹄地出差,从7月20日左右第一次联系她,到8月底第四次联系她,我们总算有机会见她了。她说本来初次接触的时候就十分想和我们聊,但忙碌的工作使她几乎想放弃了,但看到我们如此热情大受感动,硬是挤了一个上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何尝不是很受鼓舞?当看到师姐走出政协大楼,在马路对面热情地向我们挥手;当带我们走进大楼时,她跟向她敬礼的保安打招呼;当她之后又把我们安排在沙发上坐,自己却拉来一把硬木椅。
坐下不久,师姐便拿出几本相册给我们看。一张张黑白的照片锁住了岁月,它静静流动在照片里人物的一颦一笑。它还在背景里校门上大字的纹理里,在那时候的小礼堂的窗里,也在撒在惺亭周边草地上的阳光里。30年过去,坐在我们面前的师姐和在照片里的那位女学生一样给我们一种安静柔和的感觉。音容虽变,但我想,岁月雕琢的更多的是她的心。
“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太多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
我们都知道77级这群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走过动乱,看到希望。在动乱时,她们连看革命小说也是会被禁止的,因为在大家都轰轰烈烈闹革命,搞生产的时候,看书走的是“白专”道路。但艾师姐对阅读和学习的热爱并没停止。从第一本小说《欧阳海之歌》,到《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一千零一夜》等,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所能触及的书籍。也许是因为长期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看书,师姐在很小的时候就近视了。而当学校停课,学生要去知青农场劳作时,幸好有一位老师仍在帮助她们。即使在那个年代,那位教数学的班主任还是十分欣赏艾师姐和其他热爱学习的同学。有一次这位老师找到师姐和其他几个同学,偷偷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很想学数学。如果是的话,就在晚上某个点数偷偷到他房间去,他给他们上课。就是因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艾师姐也继续坚持阅读与学习。所以最后在希望来临时,师姐才抓住了这束光,在高中的高考补习班的帮助下,挤过格外拥挤的高考大桥,进入到了康乐园。
勤奋与拼搏俨然是师姐的一种习惯,哪怕进入了大学也没有改变。学校早上的大喇叭好像是6点响,但那时师姐已经起床半个小时了。每天起床以后,她就拿着饭盒下楼。因为那时候买早餐要排很长的队,她又不想浪费时间,所以她每次都是把饭盒放在食堂的桌上,然后去足球场跑大概五、六百米。跑完就开始读英语。到差不多开饭了,就去打饭回宿舍。之后她开始背唐诗,背完了就去上课。后来因为常常挤不进图书馆,她干脆去系里的资料阅览室学习。但那个地方位置也有限,也要排队占位的,不过,久而久之她变成了那里的常客,在阅览室那个位置度过了4年。当然师姐也参加了许多活动,体验到了丰富的大学生活。她和同学每天下午下午的4点半钟以后进行体育锻炼,如羽毛球或开始风靡全国的排球。另外,师姐还记得当时她们还排练了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歌舞参加了学校纪念伟人的活动。
“反正觉得时间非常的宝贵,每天都觉得不够用,每天都有很多很多新的东西等着你。”师姐如是说,饱含了对曾经失去安静学习与生活的环境的遗憾。
“学哲学的人心里自有一方净土”
当我们谈到学哲学的收益与哲学人的特质的时候,师姐感触良多。她说哲学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它反而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曾经仰视着它,把它看得很神秘,深不可测。这样其实是不对的。生活中的哲学是所有人都会接触到的,但人有无意识去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哲学可以让我们具有批判的精神,明辨是非,不容易被世俗的东西所左右,所以她感觉我们学哲学的人在心灵上有一方净土。说到这,师姐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身边的一些例子告诫我们坚守自己内心净土的重要性。现代社会非常多元和复杂,也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极需一方净土让我们可以安放心灵。这片心灵净土使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物欲,不让自己受社会上一些污浊东西的左右。现在有很多官员,他们其实原本都是能力很强、政绩很好的,但最后就是因为抵御不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而堕落。这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像在港澳台部门工作的人,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港商台商,就需要格外小心守住自己的底线。
我们几个无疑很同意师姐的观点,但要在这污浊的氛围中不受污染且有所成就,必须得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忍受孤独的足够强大的灵魂。说到这,不由自主地更加钦佩艾师姐内心的坚定了,永远那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底线。
“大学需要人文环境的积淀,这是不可替代的。”
毕业三十年,师姐对母校的感情反而随着年月增加。当我们请师姐对学校的建设提建议时,师姐觉得学校应该有序以及安静点,不要有太多的商业味道。她记得曾经有一个时期,中大校园里有很多很多的摊贩,到处都是闹哄哄的。有次她带女儿逛校园,她女儿说怎么妈妈读书的地方那么多摆摊的和满地都是垃圾,好像垃圾场。不过现在好多了,摊贩和垃圾没有了,但是就多了好多高楼大厦。她怀念在康乐园的那些人与岁月,也怀念那的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教学楼,还有图书馆外的那片杜鹃林,春天的时候,白的粉的红的花儿开得轰轰烈烈,还有竹林、小礼堂、惺亭、大草坪、以及草坪两旁的大榕树。在这样的校园里,你会感觉到先哲的魂存在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你漫步在校园里,你的心灵都会得到洗礼。“一个大学需要人文环境的积淀,这是不可替代的。”没错,一个学校要是过于商业化和现代化,未免差了点这样的味道。和艾师姐一样从那样的康乐园走出来的人,都沾有了这样一种沉稳、安静的特质。这,也许就是大学育人的一大表现。
从曾经尘嚣四起的年代,到现在越发浮躁的社会,艾特莎师姐始终遵从自己内心真挚的声音的指引,向着自己的方向,不紧不慢地走过三十余年。她谦虚地说自己没多大成就,但无愧于中大与抢庄牛牛 。但在我们看来,这便是最可贵的成就:于浮嚣中坚持自我,随心而动又不逾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