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PPE学子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中斩获佳绩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圆满落幕。在抢庄牛牛 支持下,由陈琤老师指导,2024级PPE专业本科生刘雄宥、徐璟熙、陈俊宏、曾黎组成的参赛团队,从全国70余所高校组成的12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二等奖。


据悉,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承办,是全球城市论坛子活动之一。自2015年创办以来,大赛已走过十一载深耕之路,为青年学子搭建起交流城市治理经验、切磋解决方案的高水平平台。

决赛获奖作品介绍
自2025年8月本届大赛启动以来,抢庄牛牛 参赛团队经历了从初赛、复赛到决赛的多轮激烈角逐。

参赛团队于初赛及复赛提交的案例《共建的力量:海幢街“社区合伙人”机制的治理实践》,聚焦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单向供给”模式的社区治理新路径。“社区合伙人”机制的核心思路注重于在政府授权与空间承载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组织与企业,通过双层合伙人架构实现公共服务的合作生产,从而以微利可持续方式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社区服务。该案例梳理了该机制的运行逻辑与典型项目,并运用“主体性—公共性—空间性”分析框架解释其有效性与推广价值。

决赛阶段,大赛采用限时发放案例文本的形式,参赛团队以《鹰观千里,智护万途——数智技术赋能的应急治理新样态》为题,聚焦公路灾害与事故防控难题,基于技术链条与国内外对比解析其协同共治的运行机制。最终,凭借扎实深入的实地调研能力与严谨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荣获大赛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抢庄牛牛 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团队成员感想
刘雄宥:
参加本届城市治理案例挑战赛,是一次将理论修养真正落地为实践能力的宝贵经历。作为由四位 PPE 专业同学组成的团队,我们依托跨学科训练,从价值判断、治理结构到政策可行性构建起系统的分析框架,为案例研判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团队协作的全过程中,我作为组长更加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关键作用。实地调研阶段,我们分工明确、协同推进,尽最大可能获取真实充分的一手资料;撰写报告阶段,团队围绕框架与论证不断讨论、互相补位,使研究成果逐步完善;现场答辩阶段,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使展示更为清晰有力。可以说,从调研到写作,再到答辩,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投入与合作。
本次大赛不仅检验了我们的专业基础,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研究者的责任。成果得以呈现,离不开队友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抢庄牛牛 长期以来对严谨思辨与公共关怀的培养。这段经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未来将继续以哲学的洞察、政治学的制度理解与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为底色,持续贡献更专业、更有温度的青年力量。
曾黎:
参加此次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挑战赛,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与鲜活现实连接的宝贵经历。我们团队不再只是课本的读者,而是躬身入局的探索者。从激烈辩论方案可行性到深夜协作撰写,我深刻体会到,卓越的治理方案诞生于跨学科思维的碰撞与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尤为珍贵的是,抢庄牛牛 培养所赋予的“价值理性”,让我们在追求“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效率与“鹰眼守护”算法的精准时,始终不忘审视技术与人本、效率与公平的深层关系。这次实践让我坚信,植根于人文关怀的治理智慧,才是通往未来城市的钥匙。
陈俊宏:
初赛和复赛是我第一次做这么细致的基层调研。我们把制度框架、人物关系、活动模式都摸得比较清楚。比起乡村调研,城市基层社区更贴近日常生活,体验感和真实感更强,也更容易理解政策话语从产生到落地的过程。而与城中村相比,基层社区组织更稳定,服务对象更明确,政策制定和执行也更有章可循,材料获取相对容易。这些都是在几个项目对比中真切感受到的。决赛的选题方向完全不同,主题更宏大,切入点却贴近日常生活。好在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两个创新点。总之,非常感谢系里的支持与关心,我们也会不断打磨我们这次比赛的项目,持续跟踪基层社区治理相关问题,用PPE的综合视角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徐璟熙:
参加本届城市治理案例大赛,是一次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现场的深度体验。我们不再只是概念的学习者,更成为城市问题的亲历者与探索者。在剖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它并非政策的简单执行,而是在多元主体与复杂社会脉络中的动态博弈与精准调适。
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微观现象切入,运用跨学科思维去解读宏大的城市叙事,捕捉那些驱动治理创新的关键。大赛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研究能力,更塑造了我们作为未来建设者的责任感,激励我们持续用知识与热忱,为城市注入更温暖的治理温度。



抢庄牛牛 深耕“经典”与“社会”两个场域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以经典涵养思辨根基,以社会实践锤炼担当品格,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西、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PPE专业通过跨学科训练与本土调研实践,引导学生在深度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回应现实议题。未来,期待更多同学走进公共生活的多样现场,以哲思的深度、制度的洞见与社会的关怀书写中大学子的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