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Name):
方卫
职称(Title):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学习经历(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24年12月—至今,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副教授
2019年12月—2024年12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8年3月—2019年12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抢庄牛牛 ,助理教授
2013年7月—2017年9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抢庄牛牛 ,博士
2009年9月—2012年7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硕士
2005年9月—2009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
研究方向(Research Areas):
专长领域:科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医学哲学
胜任领域:心灵哲学,形而上学
代表性成果(Selected Publications):
学术专著
1.The Explanatory Autonomy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Routledge, New York, 2021年.
同行评议英文期刊文章
1.“Proportionality, Determinate Intervention Effects, and High-Level Causation”. Erkenntnis, //doi.org/10.1007/s10670-024-00859-8 (A&HCI来源期刊), 2024年(与张寄冀合著,本人第一作者)。
2.“Design Principles as Minimal Models”.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105: 50-58. //doi.org/10.1016/j.shpsa.2024.03.003 (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24年.
3.“Design Principles and Mechanistic Explanatio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44, 55 (2022). //doi.org/10.1007/s40656-022-00535-6 (SSCI和A&HCI 来源期刊), 2022年.
4.“Towards Mechanism 2.1: A Dynamic Causal Approach”. Philosophy of Science, 88 (5): 796–809 (SCI、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21年.
5.“Multiple Realization in Systems Biology”. Philosophy of Science, 87 (4): 663–684 (SCI、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20年.
6.“Multilevel Modeling and the Explanatory Autonomy of Psychology”.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50 (3): 175-194 (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20年.
7.“Mixed-Effects Modeling and Non-Reductive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86 (5): 882-894 (SCI、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19年.
8.“An Inferential Account of Model Explanation”. Philosophia, 47 (1): 99-116 (A&HCI来源期刊), 2019年.
9.“The Case for Multiple Realization in Biology”. Biology and Philosophy, (2018) 33:3 (//doi.org/10.1007/s10539-018-9613-7) (SCI、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18年.
10.“Holistic Modeling—An Objection to Weisberg’s Weighted Feature-Matching Account”, Synthese, 194 (5): 1743-1764 (SCI、SSCI和A&HCI来源期刊), 2017年.
同行评议中文期刊文章
1.《生物学中的非还原解释:额外信息论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36 (6): 15-20,2019年.
2.《生物学中的非还原解释:语境论证》,《自然辩证法通讯》,41 (1): 26-32,2019年.
3.《本质、倾向性与自然定律——超内涵主义进路》,《哲学动态》,2017 (1): 90-96,2019年,2017年.
4.《相似性:模型与世界的关系新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33 (2): 12-16,2016年. 人大复印资料《哲学文摘》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5.《认知科学关于生命本质研究中的三个关键困难》,《自然辩证法通讯》,38 (4): 54-60,2016年(与王晓阳合著,本人第一作者).
6.《生物学中有自然定律吗?——对索伯的几点反驳》,《自然辩证法研究》,29 (1): 30-34,2013年.
代表性项目(Research Grants):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因果说明的相称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BZX038,2020年9月—2025年6月.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科学表征的语用学进路研究”, 项目编号:18YJC720003,2018年6月—2023年9月(已结项).
教学课程(Teaching):
《科学哲学导论》
《生物学哲学导论》
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
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23年5月—至今.
2.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8月—至今.
3.国际著名哲学期刊 Ergo(A&HCI来源期刊)编辑.
4.国内哲学期刊《哲学评鉴》编辑.
5.国际著名哲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Biology and Philosophy, Philosophers’ Imprint, Synthese, Ergo, Philosophia, Metaphilosophy, Science & Education等审稿人.
学术会议(Academic Conferences):
1.第12届全国生物学哲学暨第7届生态学哲学研讨会,会议组织者,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2.第29届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Proportional Cause and Specific Effects》,2024年11月14-17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
3.第27届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Towards Mechanism 2.1》,2021年11月1-4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线上).
4.第19届全国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系统生物学中的多重实现》,2019年9月7-8日,浙江大学,杭州.
5.第8届亚太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Multiple Realization in Systems Biology》,2019年6月29-30日,复旦大学,上海.
6.亚洲社会科学哲学会议,《Multilevel Modeling and the Explanatory Autonomy of Psychology》 ,亚洲社会科学哲学协会,2019年6月1-2日,南开大学,天津.
7.第26届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Mixed-Effects Modeling and Nonreductive Explanation》,2018年11月1-4日,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8.第7届实践科学哲学协会双年会,《An Inferential Account of Model Explanation》,2018年6月29日-7月2日,比利时根特,根特大学.
9.第18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科学家是如何评价模型的:整体论观点》,2017年8月26-27日,南京大学.
10.大洋洲哲学学会2017年年会,《How Scientists Evaluate Their Models: A Holistic Account》,2017年7月2-6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11.第25届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Concrete Models and Holistic Modeling》,2016年11月3-5日,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12.大洋洲哲学学会2016年年会,《How Scientific Models Explain: A Holistic Account》, 2016年7月3-7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13.国际生物学史、生物学哲学与生物学社会研究协会 (ISHPSSB),《Reconsidering Multiple Realization: A Mechanistic Approach》(会议海报),2015年7月5-10日,加拿大蒙特利尔.
会员资格(Membership):
1.美国科学哲学学会,2016年7月-至今.
2.大洋洲哲学学会,2016年4月-至今.
3.国际生物学史、生物学哲学与生物学社会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tudies of Biology),2015年7月-至今.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wesleyfang@outlook.com